1. 攻击事件核心特征
2025年1月27日至30日,中国人工智能企业DeepSeek遭遇了每秒高达2.3亿次的DDoS攻击,这一强度相当于中国双十一峰值流量的217倍,导致其服务器集群多次触发红色警报。攻击分为三个阶段逐步升级:初期以HTTP代理攻击为主,中期转为利用SSDP/NTP反射放大协议,后期则演变为结合僵尸网络(如HailBot、RapperBot)的复杂应用层攻击,并伴随暴力破解密码等高危行为。
监测数据显示,攻击IP主要来自美国,部分关联美国军方承包商及黑灰产组织。例如,僵尸网络Mirai的变种(HailBot和RapperBot)被用于攻击,其源代码曾由美国黑客开发并泄露,攻击者甚至刻意在代码中植入抹黑中国的字符。
2. 攻击背景与动因
DeepSeek发布的R1模型以极低成本实现与OpenAI相当的性能,直接冲击美国科技巨头的市场地位,导致英伟达等企业股价单日蒸发数千亿美元。其开源策略进一步威胁美国闭源生态的垄断,引发硅谷对技术基础设施主导权的担忧。
攻击时间点敏感,恰逢DeepSeek登顶美国应用商店下载榜及中国量子通信骨干网验收关键期。分析认为,此次事件与中美在AI领域的“数字主权”争夺密切相关,美国试图通过技术压制延缓中国AI崛起。
3. 中国科技界联合防御
4. 事件影响与启示
攻击揭示生成式AI的算力资源易被滥用(如API接口遭DDoS攻击)、数据隐私泄露风险(暴力破解暴露认证漏洞)及模型投毒威胁。
83小时内,防御体系消耗相当于欧洲三天的互联网流量,处理数据量达4.7ZB(470亿部高清电影),成功抵御攻击的验证了“国家队”协同作战的有效性。
OpenAI CEO虽承认DeepSeek技术突破,但质疑其技术路径合法性;英伟达股价暴跌与黄仁勋争议言论(涉台问题)进一步激化舆论场。
5. 未来应对策略
此次攻防战不仅是企业层面的技术较量,更是全球AI治理规则重构的缩影。中国科技企业通过实战证明,开放协作与自主创新并举,方能在数字时代的“上甘岭战役”中立于不败之地。